支持大抓周的教育計畫
教育是「面對未來」的事業
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進入社會以前,學會各種面對未來世界所需的能力。但「未來」到底長什麼樣子!有人說未來是國際化、數位的時代,所以大家學英文、學寫code。喊出來的口號都是先想像一個可能的未來,帶著大家栽進去。
其實正確的方向是:「往愈多元開放的方向前進。」讓各種對未來不同想像的教育模式與內容都存在,不要把雞蛋擺進同一個籃子裡,才是最有利整體社會生存的。
製作從「需求」出發的數位教育內容
傳統教育是一種從「未知」邁向「已知」的教育。孩子不知道,來上課來學習,就懂了。但現在的教育應該是相反的,帶領孩子從「已知」走向「未知」!從孩子對世界的既有認識和經驗出發,問出問題、引發好奇,然後帶領他探索這個繽紛的未知世界。
動機驅使人的行為,「因為需要,所以學習。」想進日商公司工作所以補習日文,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而研究歷史,本質都是一樣的。教育最核心的工作就是:幫助孩子建立起對知識的「需求感」!我們製作的教育內容,就是秉持這樣的想法努力不懈。
這幾年來我們做了兩季的《動畫臺灣史》與《法律吧》,還有《哲學哲學雞蛋糕》、《拼經濟吧》、《實驗科學吧》、《跳舞吧》,等等各式談論文化、產業知識、社會議題的知識型影片,總計兩百多支。
